近日,國內風電制造企業陸續發布2022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業績報告,部分整機制造企業營收較去年同期出現小幅下滑,上游塔筒、葉片等零部件板塊主流制造商利潤水平也有所下降。但業界普遍認為,今年上半年風電制造企業的營收下降表現只是搶裝潮后的短期回調,從長期來看,風電市場仍將以高需求推動制造商業績增長。
風電整機商業績“冷熱不均”
作為風電制造的核心板塊,今年上半年國內主流整機制造商業績出現了明顯分化。金風科技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金風科技營業收入約為166.63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8.0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19.20億元,同比下滑5.92%。同期內,電氣風電營業收入約為51.78億元,同比下降57.7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41億元,同比降幅也高達59.96%。
明陽智能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期間營業收入約為142.38億元,同比上漲幅度達到27.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24.48億元,同比上漲幅度可達124.4%。運達股份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為67.76億元,同比增長32.8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2.95億元,同比上漲45.26%。
面對分化的業績,各大整機制造商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明陽智能在其年報中指出,正是其對風電機組大型化和輕量化的推動,帶來了進一步的產品單位成本下降。運達股份則表示,報告其內新增訂單快速提升,而政策推動、技術進步等都是驅動業績增長的主要因素。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風電平價時代的全面到來,多家風電制造商也在半年報中強調,“搶裝潮”后風電行業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目前風電整機市場中需求多元化、產品迭代加速等變化為企業帶來了挑戰,整機企業之間競爭已更加激烈。事實上,從過去兩年國內陸上和海上風電項目招標情況來看,各大整機商報價陸續爆出低價,風電整機招標價格已跌至歷史新低。
塔筒、葉片等零部件利潤承壓
除風電整機制造商外,風電塔筒、葉片、鑄鍛件等零部件板塊盈利也正承壓,多家主流制造商上半年營收出現下降,凈利潤也進一步下降。
風電葉片龍頭企業中材科技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為99.20億元,同比增長5.99%,其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18.71億元,但其中風電葉片營業收入約為24.35億元,同比下降19.81%。株洲時代新材半年報則顯示,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下降6.4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下降35.93%。
從塔筒板塊來看,上半年業績的壓力相對更大。行業研究機構東吳證券統計的數據顯示,塔筒上市企業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高達56.3%,營收下滑26.72%。天順風能、泰勝風能、海力風電等頭部企業今年上半年營收均出現了下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也出現了兩位數的下降。
塔架生產商大金重工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約為22.79億元,同比上漲了36.27%,但受到營業成本增加影響,該公司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4.13%。該公司稱,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鋼板、法蘭等,受到市場供需變動影響對公司營業成本帶來波動。
市場需求有望持續驅動增長
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風電并網裝機容量為3.4億千瓦,同比增長17.2%,新增風電并網裝機容量為1294萬千瓦,較去年同期增加了210萬千瓦。業界普遍認為,過去兩年我國風電行業陸續經歷了陸上海上風電搶裝潮,部分透支了2022年的市場需求,這也導致今年上半年風電裝機增速相對較為溫和。
但從各大風電企業發布的預測來看,下半年乃至中長期的風電市場需求也廣為行業所看好。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預測,2022—2026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量有望超過5.5億千瓦,年復合增長率可高達6.6%,其中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有望達到9000萬千瓦。龐大的裝機預期預計將為風電設備供應商帶來利好。
運達股份在公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葉片運輸受限、關鍵原材料緊缺、施工進度不足等不利因素預計將逐步消退,下半年風電建設有望提速。
不僅如此,更有多家企業以及行業研究機構指出,國內風電制造企業因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以及基地用地成本等較海外企業具備顯著優勢,能源供應危機席卷歐美多國,我國風電制造企業有望受益于逐步增長的海外風電需求。
同時,浙商證券則分析認為,今年第二季度以來,原材料價格從高位開始下降,未來伴隨原材料商品價格下行,有望緩解目前風電制造商面臨的成本壓力,為盈利增長帶來更大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