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東的一座工廠內,數條機械臂交織運動,有的傳送零件,有的測量數據,各有分工又井然有序,平均6秒就能生產一根汽車轉向軸。
“這條產線是完全按照德國工業4.0設計制造,所加工的汽車轉向軸可以在確保剛性的前提下節約鋼材大約10%,使整車輕量化得到提高,達到節能減排的優化,生產效率也比上一代提升了3倍。”蒂森克虜伯普利斯坦汽車零部件(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經理朱一凡告訴中新社記者,該條產線是蒂森克虜伯在全球建設的第一條也是唯一一條快速柔性旋鍛線。
蒂森克虜伯是一家來自德國、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跨國集團,也是第34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以下簡稱:市咨會)成員企業之一。蒂森克虜伯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高巖表示,汽車業務是集團在中國的重要業務之一,得益于中國乘用車市場疫情后的快速復蘇,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速增長,汽車轉向業務基本處于滿負荷運營狀態。
市咨會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末,30多年來,每逢金秋時節,一批被稱為“洋高參”的國際企業家都要奔赴上海,為上海貢獻有價值的國際經驗,今年第34次市咨會將于10月7日召開,會議主題為“推動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高巖表示,除了以高質量產品支持交通領域的減排,蒂森克虜伯也通過綠色創新技術推動工業脫碳的進程,為實現“雙碳”目標做出貢獻,而綠氫將在未來的能源轉型和碳中和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在即將召開的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中,我們希望基于集團在綠氫大規模生產方面的技術能力和全球實踐,以及德國綠氫產業發展的經驗,為上海市政府提出我們的建議。”
自“雙碳”目標發布以來,中國的用氫需求迅速上升,以綠氫取代灰氫和藍氫將成為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經濟體更加重視發展綠氫產業。
上海在綠色和低碳創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蒂森克虜伯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瑪蒂娜·默茨認為,作為全球創新中心之一,上海匯集了世界一流的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端人才,具有獨特的創新優勢。因此,上海有能力在中國和世界的綠色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氫方面,上海及周邊地區擁有較為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而清潔能源是制取綠氫的關鍵;儲運方面,作為全球貿易和航運中心,上海有優良的港口,為綠氫儲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并能夠進一步推動綠氫的海上貿易和供應鏈發展。此外,綠氫在上海還可以有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如航空、船舶燃料,以及重污染企業的能量來源等。
默茨認為,對于上海本身而言,加快綠氫的科技創新,不僅是實現碳中和的工具,同時通過在這一新興領域創新所積累的豐富經驗,也能夠整體提升上海的科技創新水平和城市影響力。通過加快科技創新,促進創新生態系統建設,上海將能夠提升綠氫價值鏈的競爭力,并成為重要的綠氫技術創新樞紐。
作為今年市咨會的副主席,羅氏集團首席執行官施萬已連續13年參會。他同樣認為,就像全球其他城市一樣,向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轉型過程中,上海也將從中受益。這種經濟體系將幫助上海實現經濟增長、就業保障、資源效率提升、環境保護和人口健康等多個目標。